国务院近日印发《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》(下称《规划》),对外明确了2020年、2025年以及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“三步走”战略目标。根据《规划》,到最终目标期,即2030年,我国人工智能理论、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,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。《规划》的印发对外勾勒出一幅我国人工智能未来发展宏伟蓝图的同时,更引来舆论对此的高度关注和讨论。
谈及人工智能,几年前,人们的认识或许还都停留在科幻电影的场景之中。然而,近两年风头正劲的无人驾驶、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应用、智能投递以及近来高度吸睛的Al phaGo展示出的超人围棋能力,正在对外昭示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。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,人工智能在未来或将涉猎医疗、教育、城市管理、服务业等方面,形成全方位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局面。
正如《规划》所说,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、改变世界。实际上,正是认清了这一点,《规划》也被赋予了“为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,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,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”的重要使命。
在记者看来,目前社会各界对待人工智能有着相对一致的认识,即认为其能够改变社会生活乃至世界发展轨迹。因此,不妨对人工智能发展的脉络做一梳理,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判断《规划》印发的时机和用意。
人工智能(ARTIFICIAL INTELLI? GENCE,AI)一词最初是在1956年DART? MOUTH学会上提出的。它标志着“人工智能”这门新兴学科的正式诞生。实际上,早在Al phaGo之前,1997年5月,IBM公司研制的深蓝(DEEP BLUE)计算机就曾战胜了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洛夫,当时即被认为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一次完美表现。
从1956年正式提出人工智能学科算起,60多年来,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一门广泛的交叉和前沿科学。本质而言,人工智能的目的就是让计算机这台机器能够像人一样思考,更进一步则是涉及智慧范畴。经过60多年的演进,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、大数据、超级计算、传感网、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强烈需求的共同驱动下,人工智能加速发展,呈现出深度学习、跨界融合、人机协同、群智开放、自主操控等新特征。
当前,新一代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发展、理论建模、技术创新、软硬件升级等整体推进,正在引发链式突破,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、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。基于此,世界各国都将人工智能的发展视为未来竞争的新焦点。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也都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、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,加紧出台规划和政策,围绕核心技术、顶尖人才、标准规范等强化部署,力图在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中掌握主导权。
我国之于人工智能发展而言,不仅迫切需求也具备足够的实力。根据《规划》指出,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,人口老龄化、资源环境约束等挑战依然严峻,人工智能在教育、医疗、养老、环境保护、城市运行、司法服务等领域广泛应用,将极大提高公共服务精准化水平,全面提升人民生活品质。《规划》强调,人工智能技术可准确感知、预测、预警基础设施和社会安全运行的重大态势,及时把握群体认知及心理变化,主动决策反应,将显著提高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,对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在发展基础层面,《规划》指出,经过多年的持续积累,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重要进展,国际科技论文发表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已居世界第二,部分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实现重要突破。其中,中文信息处理、智能监控、生物特征识别、工业机器人、服务机器人、无人驾驶逐步进入实际应用,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日益活跃,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加速成长,在国际上获得广泛关注和认可。
正是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以及自身发展基础之上,《规划》的印发才显得水到渠成。
当然,《规划》的印发并非只为彰显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基础的卓越,更多的,还是布局具体措施和任务,找准差距、弥补不足,抢抓未来人工智能的战略机遇。毕竟,我国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,缺少重大原创成果,在基础理论、核心算法以及关键设备、高端芯片、重大产品与系统、基础材料、元器件、软件与接口等方面差距较大。只有静下心来,按部就班地认真实施好《规划》确定的具体任务,才能真正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过程中抢占先机,兑现《规划》明确的“抢抓重要战略机遇,构筑未来先发优势”的具体要求。
来源:中国经济时报